教师从哪些方面考核_教师考核究竟该在何处着力
作者:中专学什么专业好 本站名称:河北保定院校高校网 时间:〖日期是系统自动生成的时间,不作为文章发布时间〗
岁末年终,又到了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季节”了。师德师风表现、教育教学实绩、专业业务技能……都在考核之列。考核,究竟该在何处着力?这一话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且由一则案例说起。
[案例]王老师接到上初一的孩子打来的报名电话,让她晚上去帮忙搬书,因为第二天学校要设考场。王老师到了校门口,因为门卫不让家长进校园,她只得耐心等待。不久,孩子来了,他两只手上各有一个袋子,脖子上还挂着一个沉重的袋子。她连忙迎上帮忙。孩子早已满头大汗。“明天月考吗?”她问儿子。“不是,是老师考试,考什么‘师德’。”王老师明白了,她也刚刚考过了。昭通技校招生 “妈,你说考什么师德,我刚才拎这么多书下5楼,又走了一条长长的路,几个老师从我身边走过,竟没有一个人帮我一把,甚至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我要是评委,都给判个不及格……” 王老师哑然。“老师都很忙碌,可能没有注意到你。”她辩解着。“但下楼时,有位老师还碰了我一下。”孩子“据理力争”。“老师碰你是无意的,他们无暇顾及你也是正常的。”王老师力不从心地解释着。 “也许吧。”孩子叹了口气说。王老师拍拍儿子的肩膀鼓励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有谁帮忙,你不是自己把新乡二技校书拎下来了吗?”“不假!”儿子立马神采飞扬。 孩子还小,情绪变化特别快。他的“师德”观念立刻转变了,但王老师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感到,孩子的质问不无道理。师德,是一张试卷能考出来的吗? [反思]这则案例是与师德考核相关的。如此考核,颇让人困惑。师德,是在卷面上考出来的吗?否。 且看一则逸事,主人公是著名学者、北大原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因为他的穿着极其朴素,比较好多次,季先生竟被来校报到的新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每次,季先生都原地不动地替他们看守着。自然,这些学生两三天后就会在北大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校长坐在主席台上!学生内心的感动和震撼可想而知……应该如何为人师表,彰显师德?季羡林先生用他的行动做出了比较好的诠释。 西汉著名学者杨雄在《学行》中首次提出了“师者,人之模范也”的观点,已成共识。可见,教师不仅要博学,而且要在道德上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样才能成为“人师”。否则,又如何去教化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师德是什么?它固然有文字的界定,而更重要的则是榜样的引领,是切实的行动,是出自内心深处对学生的挚爱……殊不知,当教师对学生品头论足的时候,学生的内心也正在对教师进行着评判呢!如果师德仅仅停留在卷面上,谁能肯定在师德建设上不会出现新版本的“纸上谈兵”? 案例中,那位孩子面临困难,却没有一位老师帮一把,甚至关心地问一句,他由此对师德提出了质疑,虽然偏激了些,但不无道理。让我们扪心自问,是否有这样的现象:教育孩子升国旗时要肃静,而有些教师自己却走来走去甚至窃窃私语;教育孩子保持环境清洁是美德,而办公室地面的烟头和纸屑又是谁扔的?教育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是良比较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布置给老师的一些任务有没有一拖再拖?由此看来,对这位学生的质疑,倒是要叫比较好呢!我们不妨把这质疑当作“醒脑剂”吧。 师德考核也比较好,业务考核也罢……究竟该在何处着力?笔者以为,考核,不妨听听学生的心声,来自童心世界的反馈往往是直接的,也是有价值的评价;考核,不妨先让教师相互评议,让真诚的赞赏、建议、交流乃至批评替代走过场的“你比较好我比较好,大家比较好”;考核,不妨先让老师进行自我评价,一番深入的回顾与反思往往会变成以后工作的强劲动力……总之,考核只高平市技校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决不可纸上谈兵,本末倒置。 考核,究竟该在何处着力?这是值得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思考和探索的大课题。(江苏省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副校长 李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