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潜规则拷问教育“出口”问题
作者:中专毕业有用吗,当然了
本站名称:河北保定院校高校网
时间:〖日期是系统自动生成的时间,不作为文章发布时间〗
◎新闻提示 七旬博导梁茂春潜规则女生,迅速在网上蹿红,并演变成一场全民娱乐事件。教授该担当何种责任?这场钱、肉交易是如何发生的?自有司法机构的介入来拨开事件迷雾。 而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现象是,我们都在口诛笔伐“潜规则”时,却对它深信不疑。如何消除它赖以存在的土壤?娱乐过后,改革的契机乍现。古稀博导自曝潜规则女考生 在即将迈入古稀之际,中央音乐学院博导梁茂春黯然走下了学术神坛。 老教授“翻船”和一位女硕士有关。今年7月,梁茂春在老妻的陪同下,主动向学校纪检部门坦白:他和这名邹姓女硕士发生了超越师生的肉体关系,并接受了该生10万元的贿赂。 据梁教授“声泪俱下”的供词:外校硕士邹某今年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报考前由他辅导,送上5万元“学费多少钱”,另赠送5万元“疏通关系费”,期间二人还突破了师生伦理红线,发生了肉体关系。 作为回报,梁教授给邹某的考核成绩打出了高分。岂料另外4名教授打分不高,邹某终落选。 今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录取名单张榜后,发现落榜的邹某闹到学校,梁教授退回了10万元,仍难以承受心理压力,遂选择向纪检部门坦白。 中央音乐学院的官方网站显示,梁教授1940年3月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是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评论家。1996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现正带博士生5名、硕士生4名。 梁教授还是为电视观众所熟知的一位学者,曾经登上过央视“百家讲坛”,其中《伟大的传歌者王洛宾》等视频仍流传于网络,有不少拥趸。 除学术上颇有建树外,梁教授还拥有令人称羡的家庭。梁教授的妻子蔡某亦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他们的儿子远在美国,也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曾获美国总统颁布的杰出成就奖。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个家庭具备天下一切美满家庭的要素。国内一位知名摄影师曾经为拍摄情人节专题拜访梁茂春夫妇,在他的镜头下,这对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看书、一起弹奏。摄影师不禁提笔写道:“不知怎么,突然觉得相伴到老是多么可贵的事,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成就……It's so sweet!” 成就斐然,夫妇琴瑟和谐,谁也没有料到这位老教授会闯入一起“潜规则”女考生事件。梁茂春“意外湿足”,让那些怀着无限景仰心情端坐台下聆听他讲座的弟子大跌眼镜,也让诸多同事不能理解。 据悉,事件发生后,梁教授陷入懊丧自责中不能自拔,到目前为止,已卧病两月有余。而邹某仍在向教育部门反映,邹某的一位朋友对媒体表示,将在适当的时候通过网络直播两人的关系和具体钱数。 教育部还未对这起不伦事件和学术腐败作出回应。早前,中央音乐学院发言人对外表示,“这是学院建校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学院已经召开了主要负惠州技校学校责人会议,决定取消梁茂春所有招生、教学和学术权。 许多人对校方这种“内部处理”的方式提出质疑。校方解释说,梁茂春是退休人员,因为专业突出被返聘,因此不存在开除的问题。 而梁教授的社会声誉也跌落谷底。14日,国家大剧院宣布,原定于“八月合唱节”请梁教授给公众开讲座的计划已取消。潜规则横行?目前还没有司法机关介入此案。有关梁教授是否应该承担刑责的争议正在持续。有人认为,梁教授并非国家公务人员,不应受到刑法追究。北京大学法学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记者,在这起事件中,梁教授涉嫌“斡旋受贿”。按照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而刑法第九十三条对“国家工作人员”也作出了相关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长期以来,艺术院校招考中是否存在“潜规则”,一直是外界争论和揣测的话题。“关系”、“后门”、“黑幕”等“潜规则”多有见诸报端和网络,权力、金钱、肉体交易的各种传说,让很多人对“艺术深渊”倒吸凉气。尽管众多艺术院校一再对外澄清,各种“潜规则”并非如同公众想象的那样繁多和普及,各院校量材而取。此次,中央音乐学院也对外称,这是该院建院以来的首起。但这些声明并没有冰释人们心中的疑团。梁教授这位曾经“德高望重”的老者以不体面的方式淡出学术圈,似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在人情至上的中国,考前疏通导师,几乎成了每一个意欲在学术上深造者的必修课。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原局长洪可柱长期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他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硕士生考试中,有国家统一命题和培养单位命题,多年的情况是,国家统考的课程分数普遍低于由培养单位出题的专业课分数,有的考生专业课分数出奇的高;培养单位或本地的考生的分数大多高于非培养单位或非本地的考生。“这说明培养单位出题人存在吐露考题消息的情况,考生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公平环境。”洪可柱说。录取过程的不公平已经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公开的秘密,如低分能够录取而高分没有录取的,第一名未录取而后几名却录取了的,很多城市的一些高校都存在这种现象。博士生录取更是黑幕重重,不少单位基本上由导师一个人说了算,美其明曰“尊重学术权威”。以权、钱开路成为公开的秘密,甚至有些地方副厅级以上官员可免试攻读博士学位。洪可柱分析在现行的导师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时说,研究生在没有来上课之前、被录取之前、报考之前就必须决定谁做他的指导老师,而实际上,研究生选择指导教师至少应该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现在连课都未上就已经定下了导师。这种行为是反科学、反规则的,制度设计上的不科学,让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侵蚀到校园。一些导师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达到个人目的。由此,近年曝出了很多黑幕。如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曝出某教中博技校授与某考生发生性交易、泄漏考研试题事件,曾经轰动一时。今年2月,北大一女研究生因论文被导师举报为造假遭处分,向法院提出申诉,她自称导师经常对她进行性骚扰,因“偷腥”不成才捏造事实报复她。“出口”问题在国内院校不断曝出“潜规则”事件时,2006年发生在香港的另一起案件发人深思。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女博士生陈静因担心期末考试不能通过,将1万元港币放进老师戴晖辉的信箱内,之后用电邮向戴晖辉索要试题及答案。戴随后报案,陈静被判入狱6个月。对比多起事件时,一些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认为,根子不在传统文化,而是“出口”问题。“不要将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层面。教授中肯定有以身试法者,透过这个案件,我关注的更多的是博士生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问题。”顾海兵说。顾海兵认告诉记者,中国的教育往往只重入口,不重出口,高中阶段还有会考作出评价,而大学四年却没有相应的评价和检验,出口极其松懈。博士生招录也是如此。人们普遍担心教授权力过大会产生腐败,殊不知以相应的责任约束,可以制约腐败。“比如教练员选拔运动员,别人都认为他不是苗子,教练认为就行。这个问题上应充分相信教授,完全按分数录取并不是方向。”顾海兵指出,录取时,有些人通过什么渠道进来,那只是个人成分问题,关键要在出口把比较好关,做比较好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著名学者谢希德曾经感叹说:“真是弄不懂了,现在博士生怎么比小学生还要轻松啊。”高校疏于对博士生的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一些人认为在中国博士上得很轻松,不仅在课程上只有一年,远少于西方国家的二至三年,而且缺乏全过程的制约监督机制。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做到了博士论文100%匿名评审。另一方面,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又沿袭了计划经济的特征,带有浓厚的审批色彩。博士点控制在教育部手里,根据该博士点招多少博士来评价该博士点的含金量,甚至根据博士招录数量弘途技校配拔相应的财政经费,造成部分高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每年,教育部都搞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比,我认为评百篇优秀论文很重要,评不优论文更重要,应该随机抽查这些博士点博士论文的质量。”顾海兵说,如果严把出口,实行全过程质量体系监督,就不会有很多人把宝都押在入学口上,甚至不惜为此超越道德和法律的禁区。他认为,只有导师的权力和责任对等,导师才会用自己的学术声誉对自己所招学生和培养质量担负起责任。因此,必须变博士点审批制为同行评议制,给予高校自主的学术管理权限显得较为迫切。洪可柱也建议通过加强博士质量控制体系,避免出现论文答辩走过场,来减少博士招录中的腐败现象。同时,他建议改革现行的导师制度,让学生在修完全部课程后选导师,避免学生成为导师的“私有财产”。另外,还应彻底取消导师遴选或审批制,切断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保姆关系。梁茂春引发的种种争议还在持续发酵。同情者有之,讥笑怒骂者有之,或许此时这位病榻上的老教授还不知道他引爆了一个娱乐事件,但愿这不仅仅是一场娱乐,希望它能成为推动大学改革的契机。
你好,看完了这个信息:高校潜规则拷问教育“出口”问题,可以在下方留言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学校老师会快速与你取得联系,如果没有找到相关的,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平台会为你推荐更适合你的学校。